近日,重庆市文物保护中心,完成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 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” 的结构加固工程,其中 “重庆碳纤维布” 凭借 “隐蔽性强、不破坏风貌” 的特性,在保护建筑原貌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,为历史建筑加固提供了 “重庆方案”。
该旧址建成于 1938 年,为砖木混合结构,受长期潮湿环境影响,部分木梁、混凝土柱出现腐朽、开裂问题,承载力下降约 20%。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加固工程需严格遵循 “最小干预、修旧如旧” 原则,不能采用传统的钢板加固(会破坏建筑外观)、增大截面(会改变空间布局)等方式。经过多方论证,施工团队最终选择 “重庆碳纤维布” 作为核心加固材料。
此次使用的 “重庆碳纤维布” 采用浅灰色哑光浸渍胶,颜色与建筑木构件、混凝土表面高度匹配,铺贴后仅增加 2mm 厚度,肉眼几乎不可见。针对木梁腐朽问题,团队先对腐朽部分进行清理、防腐处理,再在木梁受拉区铺贴 1 层 200g/m² 的 “重庆碳纤维布”,通过纤维与木材的协同受力提升承载力;针对混凝土柱开裂问题,采用 “环向粘贴重庆碳纤维布” 技术,增强柱体抗剪性能。施工过程中,技术人员全程采用手工铺贴,避免使用电动工具对历史构件造成损伤。
“‘重庆碳纤维布’的应用实现了‘安全加固’与‘风貌保护’的双赢。” 市文物保护中心工程师介绍,加固后检测显示,木梁承载力提升 30%,混凝土柱抗剪性能提升 28%,且建筑外观、内部空间布局完全保留原貌。该工程还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,其技术方案被纳入《历史建筑碳纤维布加固技术指南》,在西南地区推广应用。
目前,“重庆碳纤维布” 已应用于重庆湖广会馆、山城巷传统风貌区等 12 处历史建筑的加固工程。下一步,重庆将联合高校研发 “仿古色重庆碳纤维布”“可降解浸渍胶”,进一步提升材料与历史建筑的适配性,让 “老建筑” 在现代技术的守护下焕发新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