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轨道交通建设因山地地形、复杂地质条件面临诸多施工挑战,尤其在地下隧道管片连接、轨道基础找平加固等关键环节,对材料的抗沉降、高流动性、强粘结性要求极高。近期,重庆灌浆料凭借针对性的技术特性,在轨道 15 号线多个重难点工段实现规模化应用,有效解决了山地轨道交通施工中的 “精度控制” 与 “结构稳定” 难题,为线路按期贯通提供重要支撑。
重庆轨道 15 号线串联渝北、江北、沙坪坝等区域,线路穿越中梁山、铜锣山等山体,部分区段需在高含水率岩层、溶洞发育区施工,传统灌浆材料易出现泌水、收缩开裂、与基底粘结不牢固等问题,严重影响工程质量与进度。“重庆灌浆料是针对重庆山地地质特点研发的专用材料,其初始流动度可达 300mm 以上,能在复杂地形的狭小缝隙中充分填充,同时 28 天抗压强度突破 60MPa,抗折强度超 8MPa,满足轨道基础长期承重与抗沉降需求。” 参与项目的施工技术负责人介绍。
在轨道 15 号线中央公园西站至鹿山站区间隧道施工中,施工团队采用重庆灌浆料对管片接缝进行二次灌浆处理。由于该区间隧道埋深达 45 米,且岩层含水量高,传统灌浆料易因水分稀释导致强度下降。重庆灌浆料通过特殊配比设计,具备优异的抗水分离性能,在水下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凝结,经现场检测,管片接缝灌浆密实度达 99.2%,远超行业标准的 95%,有效杜绝了隧道渗水隐患。此外,在轨道道床找平作业中,重庆灌浆料的体积收缩率控制在 0.1% 以内,避免了因材料收缩导致的道床裂缝,保障轨道铺设精度误差控制在 2mm / 米范围内。
除技术性能适配外,重庆灌浆料的施工便捷性也显著提升了工程效率。该材料无需复杂搅拌设备,现场加水搅拌即可使用,且初凝时间可根据施工需求调节至 2-4 小时,便于工人在山地隧道有限作业空间内完成多工序衔接。据统计,采用重庆灌浆料后,轨道 15 号线隧道管片灌浆工序施工效率提升 35%,单工段施工周期缩短 5-7 天,累计节省工期超 40 天。
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重庆灌浆料的推广应用,为山地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提供了本土化材料解决方案。目前,除轨道 15 号线外,轨道 9 号线二期、17 号线等在建线路也已逐步采用重庆灌浆料,应用范围涵盖隧道、车站站台、轨道基础等多个环节。下一步,将联合科研机构进一步优化重庆灌浆料的性能,使其在低温、高海拔等更复杂环境下实现应用突破,为重庆轨道交通 “十四五” 规划落地提供材料保障。